第二届碳中和国际合作论坛新聚焦:企业碳足迹管理的压力与举措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23-07-07 17:21:2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伴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即将实施,全球绿色转型要求下企业产品碳足迹的要求正在变得越发严苛。

7月6日,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举办的第二届碳中和国际合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与企业管理者也密集地讨论了企业碳足迹管理所面临的压力与应对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院长顾骏说,碳中和是人类应对深层危机必经的过程,也是大势所趋。我们的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148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92%的GDP和85%的人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上升1.2℃。气候工作基金会中国区主任张晓华在致辞中表示,减排行动刻不容缓。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前沿,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气候竞争力已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转型路线图,提升与国际接轨的气候治理能力,加大低碳科技研发。

中国机电商会会长张钰晶表示,全球实现碳中和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新能源产品供应链挑战和全球资源协同挑战,而立足于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同样任重道远。机电商会于2021年10月成立了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委员会,目前委员会已有88家会员企业。并且于近期推出了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及认证系统以及国际绿证I-REC服务平台。

企业的压力

“在欧盟电池产品的碳足迹指令下,如果电池产品要出口欧洲,企业的碳足迹排放量必须低于一定数值,否则再优秀也没办法出口欧盟。上个月,一位客户召开供应商大会,客户高管跟供应商负责人直言说要一起努力把碳降下来,否则大家都没有活路。”

论坛上,必维集团可持续产品经理黄敏阐释了当前企业管理碳足迹方面的严峻形势。一直以来,必维集团主要为客户提供碳足迹排查、零碳工厂管理等服务。

前几年,黄敏遇到的一个案例是,一家企业的客户主要是宝马、奔驰,那时被要求到2039年100%使用绿电。而现在,这家客户新接触的欧美企业,已经开始要求到2026年100%使用绿电。仅仅几年之隔,海外客户在零碳、碳中和方面的要求已经大大提前。

与此同时,为实现碳足迹管理,企业仅做好自己还远远不够。黄敏介绍,企业在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时,要联络上下游供应商,考虑到供应商的排放。尤其是机电产品,很多企业都只是负责组装环节,但原辅材料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比组装更大(比如上一级的钢铁、铝制造商都是高能耗企业),因此需要推动供应商一起来做碳管理。

对于近期广受关注且将于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顾骏说,机制的实施也将影响国内更多行业企业。

顾骏表示,CBAM清单覆盖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气六大部门。对于国内而言,钢铁和铝行业的产品将主要受影响。当前,中国对欧盟直接出口钢铁和铝的产品规模还比较小。“但长远看,如果欧盟将CBAM覆盖范围延伸到钢铁和铝行业下游,将对国内出口造成巨大打击。比如,在欧盟进口的机械和运输设备中,中国在2021年的比重已经达55%。”

如果从更大范围来看,美国能源部中国办公室主任杜采诗表示,脱碳不仅仅和能源问题有关,它还涉及解决整个经济领域的排放问题。类似建材、化学甚至纸张和纸浆,以及包括农业、航空和航运在内的难以减少碳的部门等。

应对的方向

在企业碳管理的重重压力之下,论坛期间,多位专家和企业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应对建议。

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介绍,在光伏行业和动力电池行业,中国出口的产品占据着全球最高份额,但碳足迹要求将以“碳壁垒”的形式对产品出口形成压力。比如光伏组件的出口,国内产品约占欧洲整体市场的97%。但由于法国对碳足迹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导致国内企业占法国光伏组件进口的比例只有约20%。现在,越来越多国内的光伏行业企业在联手研究法国碳足迹标准的要求,从而去打破这样的出口壁垒。

在动力电池行业,邱林介绍,为减少动力电池的碳足迹,现在都强调用绿电进行绿色生产制造。比如在电芯生产制造环节,如果100%使用绿电大概可以减少30%的碳排放。如果拉着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100%采用绿电,大约可以再减少20%的碳排放。最后再加上原材料回收,总体约能够减少60%左右的碳排放。

张晓华建议,为更好融入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浪潮,企业应加快开展全范围的碳核算,摸清碳排放家底。包括支持企业在理清减排路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和转型路线图,逐步实现企业运营和投资向更加低碳可持续的方式转型。

与此同时,张晓华建议,创新资源在全球顺畅流动是加快低碳科技研发创新的重要条件。有必要强化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数字化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产业、技术、金融、人才交流、平台共建。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则建议,企业要积极投资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通过转向更加清洁的能源方案降低碳足迹,促进低碳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还需要提升企业在环境实践中的透明度和问责度,比如通过精准的报告、相关的监管规定以及第三方验证来显示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饰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